贵极人臣 - 贵极人臣 第115节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    奚华被堵得一窒,他:“站着说话不腰疼,你知什么。”

    张彩听这话似有由,他问:“既然有隐,还请奚御史解惑,大家同朝为官,彼此之间还请以礼相待。”

    朱振也腻烦一大早跑来夹枪带的俩货,他心知这么扯去也不是事,他:“还是我来说吧。李御史对这九边的境况知多少?”

    月池笑:“我和朱老哥都是死过的人了,叫我章就好,何必这么生分。”

    这态度可是天壤之别,朱振也应:“说得是,是老哥一时浑忘了,老弟,你尽说吧。”

    月池:“军因私役、缺衣少粮而潜逃过多,官员不得不钱来募兵。先帝时改开盐制,这导致的结果就是商屯废了,军饷空虚。官仓收粮也要求粮须达百石、草须至千束。寻常百姓来,就只能贱卖给权贵,权贵再价卖官仓。我所不解的是,蒙古绝不敢来大规模团战,他们带的是小骑兵,咱们这段时间将游兵和骑兵训练得当,途围截骑兵,不就好了吗?”

    奚华和胡靖鼻腔发一声嗤笑,刘达也:“老弟啊,没有你想得那么简单。”

    月池心一沉,果然如此,这里要不是有铁板,朱厚照何至于在路上就贬了她的职。贬职对她个人的行动影响不大,因为没了皇帝,她还有先生,她背后还有阁的支持。但对整个政局来说,这个动静就大了,这彰显了皇帝态度,他和她扯开了关系,她在九边得一切事务,都不是皇帝的本意。

    但面上,月池还是故作不在意:“怎么说?”她知,她表现得越轻慢,这些人就会越忍不住来打她的脸。

    果然,胡靖就忍不住了:“你就不能动动脑想想,这里都是权贵的事啊。你以为我们是自愿价去权贵手里买粮草吗?他们又能分我们几个钱,还不够贬官时拖家带的路费。全都是被的!”

    月池:“我们可以和他们商量,如今《功臣袭底簿》已颁发,咱们连哄带吓,只需他们让一小分的利,就足够养活四五千的游兵了。”

    邓平面灰白:“吓不住的,这里还有王爷府和公主府的事,那都是天潢贵胄,咱们能怎么吓?”

    月池悚然一惊:“他们怎敢……封地难都不够他们压榨了吗?”

    朱振:“穷奢极,不是一句空话。万岁登基之后,再没给他们赐盐引,这笔亏空,总要找地方来补。”

    奚华和胡靖难掩快意地看着月池目瞪呆的脸,他们继续放雷:“再说了,你怎知你的先生们,在这儿没有产业呢?”

    月池然大怒:“胡说八。先生们都是一清正,事事简朴……”

    奚华不敢置信地看向刘达:“你们都称兄弟了,就没带他去拜访张家?”

    月池心咯噔一,她一听张家,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张太后的娘家,可仔细一想又不对,这涉及的是文官之事。她只听刘达叹了一气:“如今去,也不晚。”

    他们一行先带着月池和张彩到了城外的田地上,绿油油的麦浪在田间翻。刘达:“这在早年供祭祀所用的官田,可近年却成了私田,但耕的人却还是士卒。他们辛辛苦苦劳作一年,把粮卖了,却一个都拿不到,钱都要送到人家的荷包里去。”

    难怪,难怪连锦衣卫也查不到,原来一路都是走官府的路,只是最后拿钱的时候,才易了手。月池冷声:“这官田给了谁?”

    刘达:“是工右侍郎张遇的弟弟。”

    胡靖此刻的尖酸也带些苦闷:“这事儿,这田,在这九边比比皆是。反正大家都在拿,谁有权不来分一杯羹。这里错节,谁能来动,谁敢来动?我等不像你李御史,一心想大事,我等只想让一家老小糊而已,就这样,也是难于登天。”

    刘达叹:“我记得,兵尚书东山公来巡视时,就给先帝爷上了奏疏,力陈边弊。可涉及贵胄和近臣的事,都被不发。先帝和当今都是民如,这般不,只能说是,牵连太大了。”东山是刘大夏的号。

    张彩也是发麻,他对月池:“御史,特别是如今,京新设了东官厅……您总不能只弹劾一方,对其他人视而不见吧?”

    月池只觉手足冰凉,她终于明白了,这事一旦揭来,朱厚照再表手的态度,这又会成为各方混战的新焦,稍不注意,整个四九城都要掀翻。就连阁和大九卿,在这时候,他们也不会支持她行此贸然之举。

    奚华:“蒙古劫掠,是以夺为主,也不是次次都大开杀戒。即便他们来了,我们打输了,尽力瞒上一瞒,差不多也就算了。可是你,伤了达延汗,结血海仇,一仗必是大动静,决计是瞒不过去了。可我们能怎么办?你是秉正直,你是不忍百姓受苦,可如今,就因为你蠢,所有人都要跟着你一块倒霉!”

    胡靖愤愤不平:“错了,是咱们给他雷,他一个七品监察官,又有阁撑腰,谁敢去怪罪他?”

    刘达看着月池面煞白,他想言宽:“不怨他,章也只是想换人质就算了,是他那个妾室,自作主张。这也怪我,本以为是换完人就好了,谁知这样的事呢?”

    胡靖不敢置信:“还有他妾室的事?女人怎么就这么,见识短!果然是牝现世,就是大之象。”

    张彩听得双都在发抖,他疾手快去住月池的手,即刻:“我们二夫人也是救夫心切。她一个妇人家,怎么知这里的弯弯绕绕!就连官听了,也是惊骇不已呢。咱们说正事,接来,接来怎么办。”

    奚华与胡靖对视了一,他们终于说了来此的真正目的:“你们这儿的人,我们至少要三分之二!否则,小王要是打来了,就别怪我们装聋作哑。”

    在场所有人都明白他们威胁的意思。九边军镇从规划修建时,就是打算将其作为一个防御带。特别是英宗皇帝以后,境劫掠的敌患陡增。蒙古骑兵来得太猛太快,单个军镇无法抵抗,可其他军镇因为距离太远,等援兵赶到时,蒙古骑兵也差不多抢完杀完,打回府了。对此,明廷总不能坐以待毙,于是各镇加建设卫所、堡寨,企图通过增设防御,调整防御布局,来提升九边的策应和防御能力。

    在此基础上,分守制度一步成型,即划分防守区域,让将官分区负责。这样固然明确了职责,加了区的合作御敌,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,就是各人自扫门前雪,哪他人瓦上霜。只要蒙古没到我这个区来惹事,就是把隔抢得一个都不剩也没关系。

    这况数不胜数,孝宗皇帝登基后,三令五申,各地应该互相应援。在央的力推动,九边之间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策应模式,分别是:宁夏、延绥、固原三镇,甘肃镇,蓟镇和辽东镇,大同、宣府与三官镇。

    在这样的前提条件,宣府、大同和三官镇是于同一个防御网络,在大战之前,理论上是应该共商对策,共抗大敌。但实际上,三镇之间的官平起平坐,大家都有权力



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://m.quanbl.com
【1】【2】【3】

添加书签

7.2日-文章不全,看不见下一页,看下说明-推荐谷歌浏览器

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,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!

目前上了广告, 理解下,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,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,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

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/提交/前进键的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